<最后一课>中对韩麦尔的描写的赏析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0 14:23:53
速度啊。

任“最后一课”教学的老教师韩麦尔先生,是这篇作品的主要人物。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,当柏林来了一道命令,这里的学校只许教德语,因而他只能上这“最后一堂法语课”时,心情沉痛万分。他穿上了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,纪念这最后一课,表现了庄严的民族自尊感。他殷切地希望孩子们“多多用心学习”,痛心地检查了自己过去教学中没有尽职的地方,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“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,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,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”。他鼓足勇气把最后一课坚持到底,教学生用美丽的圆体字写出“法兰西”,“阿尔萨斯”,最后又使出全力在黑板上奋笔疾书“法兰西万岁”几个大字。这些都表明他并不是因为自己将要失去工作,将要离开这熟悉的地方而感伤,而是对普鲁士侵略者有着切肤之恨,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有着刺骨之痛,具有深厚的爱国思想。但是,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,他在亡国之痛中又表现出了消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,这正是他的阶级局限之所在。他的局限,也可以说就是作者都德的局限。 作者在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个形象时,运用了肖像描写(通过小弗郎士的眼光,描述了老师今天不同寻常的穿着,从而烘托了教室中不平常的气氛,表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老师的民族自尊感)、神态描写(当韩麦尔先生听到“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。祈祷的钟声也响了。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”时,他的脸色变得“惨白”,话语“哽住了”。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恨,对祖国的爱,对这马上就要结束的“最后一课”的无限留恋)、动作描写(在“最后一课”结束时,他奋笔疾书“法兰西万岁”几个大字,这里作者通过“转身”、“拿起”、“使出”、“写了”几个动作,形象地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)。除此之外,作者主要通过韩麦尔先生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他的形象。他讲的话比较多,这符合一个教师讲课的特点。由于这是他所上的最后一课,所以他的语言极富感情色彩,含意也很深刻。如他开始讲课时所说的:“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,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。”乍一看来,“最后”与“多多”是矛盾的,但这却正真实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最后一课的珍视,以及他希望学生今后继续努力学好法语,永远不要忘记祖国语言的深沉用心。